作者:吴歌

对于无锡地名来历和含义的认知,至今是无锡人心中的谜。

相邻的苏锡常三个城市,“无锡”名称的来历和含义是最令人困惑的。苏州和常州的名称非常容易解读: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州府所在之城被称为苏州。苏州城地处吴县,吴县因吴国旧地而得名。常州设州时府治驻地本在常熟,因常熟而得名常州。常州府治后迁回原处,位于武进县。武进之名则得自东吴孙权,表达了三国时期一代豪雄“以武而进”一统天下的理想。

唯无锡地名众说纷纭,充满了神秘色彩,飘渺不可信。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座城市中,无锡的名称最为古老。早在秦代,就有无锡,但置县于西汉。与无锡同时建县的吴县、延陵,延陵后来改名为毗陵、晋陵、兰陵等,最终变为武进县。秦汉至清代的多年中,无锡始终只是一个县,大部分时间隶属于常州府。直到20世纪50年代,无锡、苏州、常州相继成为江苏省辖地级市,80年代改革开放后,“苏锡常”形成了令人瞩目的苏南经济文化圈,GDP总量超香港,也超上海。苏州、常州,都是隋朝出现的名称,就城市名称而言,源于秦汉的“无锡”称谓显然更古老。能与之比肩的地名只有吴县。但吴县今已撤县并入了苏州市区。延陵、毗陵、晋陵、兰陵古名如今也只是常州别称或者某个街区的名称。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无锡老同志回忆包厚昌的文字,说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到无锡视察,问及无锡地名由来,包厚昌答曰:得之于秦国大将王翦掘到的一块石碑。毛泽东笑问:王翦真到过无锡?包厚昌回答说没有考证。据史料,王翦确实到过无锡。秦国统一六国时,王翦带兵扫荡楚国,太湖流域皆为楚国疆域。王翦带兵灭楚之后,设立了会稽郡,郡治就在吴县,而无锡隶属会稽郡。世上流传最广且被无锡人认可的无锡地名由来,就与这位王翦将军相关。传说,王翦带兵平楚路过无锡,驻扎于锡山脚下,掘地垒灶时挖得到一块石碑,上镌“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无锡由此得名。此传说非常故事化,寄托了无锡人美好的和平愿景,但殊为可疑。饱读诗书的毛泽东自然也不太相信。

这一说法正式见诸于史料,是元代王仁辅的《无锡县志》,而王仁辅此说的由来,则源于唐朝陆羽的《游惠山寺记》。陆羽说:秦朝时无锡是产锡的,到汉代时锡已采尽,于是被叫作无锡。但西汉末年王莽新政时,锡矿又出现了,于是改有锡。东汉时期锡又采完了,汉顺帝遂恢复无锡旧称。陆羽还说:东汉有樵夫曾在锡山下发现石碑,碑铭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这块碑显然比传说中的王翦掘到的那块碑内容更多,被赋予更多社会的元素。事实上,无锡人从未有人见过这样的石碑,也未见任何碑铭拓片存世,可信度不高。

东汉流行谶纬学,谶纬学惯用神秘预言的发布和传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陆羽所讲的无锡名称故事,大致就是这种谶纬学的一个民间版本。陆羽本人以品茶评水著称,世称茶神,并非地理历史学家。他隐居湖州,遍游江南杭州、绍兴、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丹阳、宜兴、长兴等地,皆以研究茶叶茶艺茶水为主,几乎没有地理历史文化的考证论述,而且,他对此道听途说并未进行充分考证,只是用文学笔法转述,且为孤证,并不足为信。但元代王仁辅所撰《无锡县志》,是无锡首部地方县志,直接采纳了陆羽之说,又因该书收入《四库全书》,所以历来对“无锡”名称解读皆以此为据。陆羽乃茶专家,他将无锡惠山泉品定为“天下第二泉”,名播天下,无锡人对其颇有好感,因此并无人对其说法予以置疑。

新世纪以来,无锡跻身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人们对地方文史也日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ganga.com/tzgjd/10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