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台湾地区采取领导人直接选举以来,美国因素一直是影响台湾“大选”的最重要外部变量。中美建交后,美从未在战略上“弃台”,始终维持、发展与台当局实质关系,将台湾作为防范和牵制中国崛起特别是向西太平洋拓展地缘政治空间的重要棋子。美历届政府受到作为中美关系政治基础的“一个中国政策”的限制,在插手台湾问题上形成了独特的方式和特点。在海峡两岸政治上处于敌对状态的情况下,美国充当了台海两岸事务的“离岸平衡手”(offshorebalancer)。“离岸平衡手”是“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提出的地缘政治概念。它在台湾问题上的运用,一种表现是美国采取所谓“战略模糊”对大陆和台湾进行“双重威慑”,使大陆不轻易使用武力统一,台湾不敢实施“法理 ”,以维持台“事实独立”状态,避免中美陷入军事冲突和战争。随着两岸整体实力对比大幅变迁,大陆对台形成显著的军事力量优势,美操作“离岸平衡”(offshorebalancing)的策略也在变化。其反映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采取直接选举方式后,美每逢台湾“大选”势必介入,藉此规制岛内政党的两岸政策、影响两岸关系,以维护美“离岸平衡”策略的效力。年台湾选举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重启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举行,美国因素贯穿选举整个过程,美介入的程度、力度空前,对选举结果及未来两岸关系、中美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一、美国在台湾“大选”中的角色

自年台举行“大选”以来,年选举中的美国因素尤其显著。它不仅表现在美支持特定政党与候选人的策略使用上,更反映为美通过介入和影响岛内政治推动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和布局。从蔡英文年5月执政起,美一直维护蔡执政地位,提升美台实质合作。本文分析年台湾选举过程中的美国因素,相关材料和论述除考虑蔡上台后美介入台湾政治的发展情况,重点在探析本次选举期间美国的角色与作用。其鲜明地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一)公开将台纳入“印太战略”,推进美台印太合作

构筑“印太战略”是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列为“首要战略竞争者”后,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重点国家,广泛吸纳沿印太海洋地带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进行战略防范和牵制的布局。自年中美建交以来,美政府首次公开将台湾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盟友和伙伴体系。

年12月31日特朗普签署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全面阐述美“印太战略”框架,该法在对华政策之外,专辟“对台承诺”条款,指明美国的政策是支持美台之间紧密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关系,美国总统应常态性对台湾提供符合需求的防御物资,应该根据“与台湾交往法”鼓励美国高层官员访台。该法将台纳入“印太战略”,是年以来美首度在国内法律中将台作为对外战略的组成部分,为美行政部门在“印太战略”中安排台湾角色提供了法律基础。年6月,美国防部公布首份《印太战略报告》,其中将台湾与新加坡、新西兰、蒙古并列作为印太地区强化伙伴关系的对象,称将追求与台湾强劲的伙伴关系和忠实履行“与台湾关系法”,作为美对印太安全稳定更广泛承诺的一部分,该官方报告还罕见地将台湾标注为“国家”(Country)。11月美国务院公布《自由开放的印太区域》报告,在“双边伙伴关系”章节指出台“新南向政策”符合美“印太战略”方向,双方将推动密切合作。在“印太战略”指导下,年4月、7月和8月,美国先后三次宣布对台军售案,包括为台F-16战斗机在美培训、维护与后勤提供支撑;108辆价值20亿美元的M1A2T坦克;66架价值逾80亿美元的F-16V战斗机。截至年底,特朗普上任后总计5次对台军售,频率和性能超过奥巴马第一任期,其中F-16V是20多年来美对台金额最大的一次军售案。

年11月美国防部派遣副助理部长柯林克(Heino Klinck)以不公开方式访台,围绕军事安全战略与台官方对话。此次美国防部高层访台是美台“断交”以来较为罕见的变化,被视为美实施“与台湾交往法”的一个重要步骤,为未来双方防务高层互访逐步公开化埋下伏笔。美支持蔡当局关于台湾是“印太战略”相关者的定位,联合构建新的“印太”合作机制。

年3月,美台联合举办“印太区域保卫宗教自由公民社会对话”。这是美国务院于年7月召开第一届“促进宗教自由部长级会议”之后,台湾成为首个举办区域性宗教自由对话的地区。同月,“美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长郦英杰在美国务院授权下进入台“外交部”召开记者会,宣布美台成立双方轮流举办“印太民主治理咨商机制”,推动在印太区域人权、民主和治理合作。年9月,首届“印太民主治理咨商机制”在台北举行。

在台“大选”年,美台围绕“印太战略”的互动与合作明显增强,构成美台实质关系提升的重要基础。

(二)全面支持蔡英文两岸政策和“渐进 ”施政

两岸政策是参加台“大选”政治人物的必答题,美国接受与否常被岛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ganga.com/tzgmj/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