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老师说的这句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并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是他自己有限经历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感悟而已。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选择的成长路径也不可能相同。调皮的孩子的确有出息的,老实的孩子同样也有出息的。另外,对于“有出息”的理解不同,产生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这就看你怎么看待“有出息”这三个字了。

一,关于”有出息”的概念和认识

有出息,现代汉语给出的解释是,比喻一个人有用,肯努力。或者是事业有作为,有成就。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同时,也可以指一个人精神崇高,也就是做人做事有始有终,不是半途而废。

可见,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是指很多种情况。而不仅仅像易中天老师说的那样,就像曹操那样,有成功的事业就是有出息。

由于每个人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对于“有出息”三个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得到社会、人们的广泛认可,认为他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无论他也没有所谓的成就和名气,都应该认为他是个有出息的人。

有人认为,一个孩子长大以后会挣大钱养家,就是有出息,不会挣大钱就是没出息。

有人认为,孩子将来能够当大官、有地位,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就是有出息,否则,就是没出息;

有人认为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长大以后,平平安安,衣食无忧,正常融入社会,就是有出息,反之,就是没出息;

有人认为孩子将来学有所长,能够对家庭、对社会有一些价值,不至于成为现实社会的“害群之马”,就是有出息------

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对“出息”两字含义的理解不同,也就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截然不同的认识、结果。

二,出身不同,对于“出息”的定义也不同

杜月笙,出身贫寒,青少年时期受尽苦难,吃喝嫖赌抽,什么都干过。最后成为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人物。以至于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光辉业绩”的。

不过,我们如果由此就认为小时候没有受过苦难,以后就不会有出息;或者说小时候没有沾染上坏习气,不会吃喝嫖赌抽,长大后就没有出息,显然是不准确的。

司马光,恰恰和杜月笙不同,出生在官宦之家,从小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特别聪明,也特别听话。那就是个典型的老实娃娃、乖孩子。父亲也正因为他如此,又喜欢学习,一直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圆木警枕、砸缸救友都是因他而成为成语典故。后来官居宰相,尽管政治上无能,好歹还有个《资治通鉴》流传后世。你不能说他没出息。

我老家,在七八十年代,有一家人家,男女主人早亡,遗留下三个男孩子,大的只有十五六岁,小的只有七八岁。因为那时候生产队刚刚解散,除了原先的大队干部、小队队长经常过去照顾一下,告诉他们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以外,可怜三个孩子无人管束,就像野外蓬勃疯长的野草一样,大家都以为他们的结果,只能是讨吃要饭。

结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个同样没有长大成人的哥哥,带领着两个不懂事的弟弟,种地、做买卖,现在生活过得非常好。照他们三兄弟的年龄,应该是特别淘气的时候,但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也没有心情淘气。

按照易中天老师所说,杜月笙肯定是有出息的,但司马光显然不属于他说的那种“有出息”的孩子。

至于这三兄弟不知算不算易中天老师眼里“有出息”的孩子?但他们在无依无靠时,发愤图强,依靠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这个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世界里,自食其力,养活自己,没有给社会造成拖累,我们绝不应该把他们定义为“没出息”。

另外还有那个十三岁挑起家庭重担,领着妹妹上大学的励志青年洪战辉,也并不是个淘气者,因为他根本没有时间淘气,他当时面对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根本不应该是他那个年龄的人面临和接受的挑战:母亲跑了,弟弟走了,父亲疯了。而捡来的妹妹没人照料,他只能带着妹妹上大学。尽管生活极端艰苦,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和恩惠。

显然,洪战辉的经历,我们已经不能仅仅以“有出息”来诠释他的为人了,他已经上升到另一个概念的高度了,这就是格局。

三,环境差异,出息也有差异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既不能照搬,也不能复制。尽管我们平常总把所有人的成长经历总结归纳为几种典型的类型,但由于每个人的童年经历、后期教育、环境所限、从事职业、起步高低等很多种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条件相差很大,同样的两个人,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一母同胞的双胞胎兄弟两,按照遗传基因理论,他们只要后期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他们的出息也应该差不了太多。但我们发现,这种看法,显然是太低估了现实社会对他们的左右和改造了。

我一个朋友,他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人从小特别乖巧懂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一起上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按道理说,他们的所谓出息,也应该差不多才对。

然而后来,大儿子进了政府系统,四十多岁就是副厅级领导,每天前呼后拥的。

小儿子则是进了一家企业做了技术干部,尽管他工作勤奋,深得领导信任,也有很多发明创造。但不论他怎么勤奋,怎么努力,后来只是一个科长。假如这个弟弟当初没有进工厂,而是去农村当了农民,那又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不知对于以上种种人物、现象,易中天老师会怎么界定他们有没有出息?

四,性格的威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有多大出息,固然有许多环境因素限制和左右,但在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一个特点:性格。

有一本书,书名就叫《性格决定命运》。

有些人可能什么都不会,没有任何长处,但就是性格好,不管他如何平庸,每个领导都喜欢;这种人或许业绩实在乏善可陈,但仍然挡不住他仕途一路顺畅,高歌猛进。

有些人性格并不好,但专注于投机钻营,在领导面前假装性格很好,甚至溜须拍马,也会在现实生活中有不错的结果。这同样似乎和易中天老师说的“淘气”,没有任何关系。

五,不容小觑的背景

说起每个人的背景,或许我们的主流社会会抵触,甚至摇头摆尾地不承认。但你又不得否认它在现实中的确一直看不见、摸不着地存在着,并且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时刻挑战着我们现实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只要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你就不能否认它。

在中国两千多年文字记载中,我们的古人或许把这种背景“王顾左右而言他”地称作“时来运转”,或者含糊、笼统地称作“贵人相助”。看看现实中的那些呼风唤雨者,哪一个不是因为有“贵人”相助?这和一个人做孩子时究竟是淘气,还是老实有何关系?这或许也是现实中很多中下层老百姓喜欢卜卦算命的缘由。因为他们学识浅薄,实在参不透人和人之间,看起来并没有多少差别,但为什么会有天差地别这样的缘由。

贾似道是一个官宦之家的孩子,孩童时母亲被父亲卖掉,青少年时疼爱他的父亲、伯父相继去世,万般无奈之下,他投奔受皇帝宠爱的姐姐贾贵妃,一步登天。这和他淘气还是老实同样没有任何关系。

前面说到的司马光,从小就是个聪明伶俐的乖孩子,一点都不淘气。他二十岁考中进士,二十二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如果不是后来依附殿中侍御史张存(岳父)、枢密副使庞籍这两棵大树,被我们后世很多学者认为“学问道德”双优的这位老先生,很可能会在中国历史上寂寂无名。

从贾似道、司马光的经历,我们同样看不出一个人究竟是淘气还是老实,和“有没有出息”有什么必然联系。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况更多,不信你慢慢品。

六,由曹操引出的一些话

易中天老师在说曹操的时候说过,但凡小时候老实的孩子,长大后都没出息。曹操或许的确是这样,《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载:曹操少年时机灵能干,遇事会随机应变,但他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都没有觉得他将来会有什么出息和才能。

但与曹操同时成为三国时呼风唤雨的刘备,则是一个典型的乖孩子。父亲早亡,少年刘备只能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十分孝顺,从不违逆母亲。至于说母亲让他出外“行学”,刘备或许没有完全听从,而是喜欢上了别的东西,这只是一种天性。证明不了什么。

同样,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听话的孩子,还是不听话的孩子,成才的、成功的、有出息的,都大有人在。因此,用“小时候淘气调皮还是老实”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将来有出息,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认识论。

七,结论

这也难怪,易中天老师这大半辈子,除了年-年这十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算是基层,算是现实生活,再抛去他十年的孩童时代,剩下的五十四年都是在学校。不是在上学,就是在教书。不管社会变成什么样,学校是文化人聚集之地,它也始终都算是个最讲理的地方。

故此,我个人认为,易中天老师并不能算是真正了解社会,或者说,他对社会现实并没有那么深的感悟。他的“淘气就是出息,老实就是没出息”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属于以偏概全。他大多数的观点,应该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得,而不是真正的社会现实。

淘气就是出息,显然是说,你没出息,是因为你不淘气。这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观点多少有点相似。

不过,我要问:难道金子都会发光吗?地面上裸露出来的金子或许会发光,那么地底下埋着的那些金子呢?还有那些有人故意埋起来不让它发光的金子呢?也会发光吗?

要知道,金子的特性,就是质量重,下沉才是它的特点。老是在空中炫目的东西,那是金子吗?

如果所有的金子都会发光,金矿也就不用开采和发掘了,那些金子应该一块一块自动跳出来才对。

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沙子倒是经常在上面招摇撞骗,横冲直撞,而金子常常在沙子下面压着,如果没有人挖它、淘它、洗它,它永无出头之日。

社会是个大熔炉,从来就不缺乏有出息、有才华的人。过去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在我们应该说:怎么才能完善我们的人才机制,使那些品德优良、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个个脱颖而出,而不是让他们始终没有出头之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做到的。否则,一个社会的发展、振兴、进步,就不可能持续和长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ganga.com/tzgnz/10598.html